果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肥料是植物的粮食,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施肥与果树的产量及果实品质息息相关[1]。在果树年生命周期中,树体的生长发育、果实的成熟与采摘都会带走大量养分,因此每年都要向果园投入大量肥料。但是,随着农业开发强度的提高,过量施用化肥导致肥料利用率不高,土壤中肥料损失严重,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满足果树树体的营养需求、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成了果树营养与肥料研究的主题。笔者从果树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果树施肥中存在的问题、果树肥料减施技术的利用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提高果树肥料利用率的途径进行展望,以期为果树营养及肥料的科学施用提供参考。
1 果树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利用
果树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锌、铜、硼、钼和氯等。其中碳、氢、氧来自二氧化碳和水,其他主要来自土壤,称为矿质营养。
根系是果树吸收营养元素的主要器官,它不仅将植株固定在土壤中,而且具有吸收、合成、贮藏、分泌等重要功能[2]。根尖是果树吸收矿质营养和水分的主要部位,其中根毛区是根尖吸收离子最活跃的区域;此外,次生的甚至多年生的木质根也具有吸收功能[3]。根系表面的离子通过与土壤中矿质元素离子进行交换将其吸附在根系细胞的表面,然后根系表面的离子通过质外体和共质体2条途径进入根导管,导管中的矿质元素离子依靠水的集流运送到地上器官[3]。
除根系外,果树的茎、叶片、幼果等器官也可以吸收矿质元素,这称为根外营养。叶片是果树地上部吸收矿质营养的主要器官,生产中将一些速效性肥料直接喷施于地上部,供植物吸收,这种施肥方法称为根外施肥或叶面施肥[3]。矿质元素主要通过叶片的气孔、茎表面的皮孔、蜡质层裂隙和角质层上的孔道,到达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后,进一步经过细胞壁中的外质连丝到达表皮细胞的质膜,最后通过质膜进入细胞内,参与植物的生理活动[4-5]。叶片对矿质养分的吸收和运转速率比根快,果树能迅速和及时地得到所需的矿质养分。
果树根系吸收的矿质元素除少部分留在根部利用外,大部分运输到地上部分。叶片吸收的矿质元素也运输到果树的其他部分。此外,果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或某种元素缺乏时,矿质元素也会在果树不同部位之间进行再分配[3]。
2 果树施肥中存在的问题
科学施肥是满足果树生长发育、提高果品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我国肥料用量的逐年增加,肥料的利用率则逐渐下降,同时过量施肥也给土壤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果树生产中普遍存在重施氮肥且用量过大,施肥时间及方法不当、施肥不平衡、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
2.1 施肥不平衡,重施氮肥影响果实品质我国大多数果园土质条件和土壤肥力较差,化肥在增加果园产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但近年来,果农为追求高产量逐渐增加化肥的投入量,使得果园肥料施用量逐年增加。施肥不合理及过量施肥影响果实的品质。王兆燕等[7]对中华寿桃研究表明,在果实膨大期适量追施氮磷钾(16∶8∶20)复合肥0.75、1.50 kg/株能够提高果实产量,果实产量与施肥量呈正相关,施肥量超过此范围(0~1.50 kg/株)则增产效果不明显,且对果实品质产生负面影响。Jia等[8]研究表明,适量施用氮肥桃果实的风味较佳,高氮处理桃果实芳香物质含量下降,风味变劣。曾伟男[9]通过对温州蜜柑研究也发现,施氮量不足与过量都会显著降低植株对氮肥的利用率、果实的品质和产量也显著降低,适量施用氮肥才能生产出优质、高产的果实。在草莓生产中也存在果农盲目施肥的现象,特别是偏施氮肥,造成我国草莓内在品质下降,口感差[10]。
2.2 肥料利用率低、损失严重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占农业生产用肥料总量的 71.6%,平均化肥使用量达750 kg/hm2以上[11]。虽然我国化肥使用量很高,但肥料的利用率极低,其中氮肥通过挥发、淋溶和径流等途径损失数量巨大。我国每年施用纯氮约2 100万t,每年损失的氮素高达 945万t,相当于2 050多万t尿素[12]。氮肥的施用主要有根外追施与土施2种方式。田间试验证实,土施氮素肥料利用率不高,虽然可以通过施肥量、施肥时间、施肥深度及位置等方法改善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但效果不明显,氮素肥料利用率整体偏低,为 25.0%~31.4%[13-14];同时,随着氮肥投入量的增加,果树对氮肥的利用率降低,氮素的残留率日益增大,进而导致果园氮肥损失严重[15]。
文章来源:《果树资源学报》 网址: http://www.gszyxb.cn/qikandaodu/2020/0818/417.html
上一篇:果树病虫害防治存在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促进果树伤口愈合的措施浅析
果树资源学报投稿 | 果树资源学报编辑部| 果树资源学报版面费 | 果树资源学报论文发表 | 果树资源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果树资源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